欢迎访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工部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快速入口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   >   正文

【心理科普】|远离阴云,让你的世界重现色彩——关于抑郁症防治

作者:罗帅  发表时间:2019年10月25日 15:21  责任编辑:马宁  来源: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点击数:

近日,韩国女明星崔雪莉自杀的消息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更是引起了娱乐圈的轰动。据媒体报道,崔雪莉之所以自杀或因抑郁症及网络暴力有关,为此不少明星艺人纷纷表态抵制网络暴力,并且明星患抑郁症也再次受到关注。

不仅仅是她,很多身患抑郁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看似与我们无异。但是,他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受着抑郁的折磨。一旦失望达到临界点,他们就会走上极端,以至于自杀。没有无缘无故的抑郁,只是一旦发展成了严重的抑郁症,就会与压力源关系不那么密切了,以至于看不出来了。

最亲密的人一般会发现线索,自杀者一般也会留下遗嘱。名人因抑郁症自杀很容易让人觉得抑郁症不可治愈,其实,绝大多数抑郁症如果能有及时的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是可以疗愈的。

下面有一个抑郁症科普小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 、抑郁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调查,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5%,女性多于男性,其终生患病的危险性女性为12%—20%,男性为4%—12%,终生患病率高达17%。而患上抑郁症的人群也有其特点,一般多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在别人眼里工作较好的人,另外,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40、50岁的下岗职工中出现抑郁的也日益增加。

其实,很多大学生就患有抑郁症,只是很多人不够重视才导致了很多大学生自残甚至自杀。

大学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均可引发抑郁症。表现为持久的心情低落、无精打采,谈及未来没有信心,缺乏主动性,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二、微笑型抑郁症最为危险

心理学专家表示,心理疾病本身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隐秘性。抑郁症的核心是主观痛苦,如果没有严重到破坏社会功能,别人就很难察觉出来。因此,有些抑郁症具有“隐形”特征,如“微笑型抑郁症”。

现在我们的社会,似乎过于推崇拥有快乐。

很多微笑抑郁者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抑郁,他们徒劳地期待抑郁情绪能够自己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拒绝承认,甚至用微笑来进行自我肯定,试图告诉自己,你看,我也没有这么难过啊,我还能笑得出来。恰恰是这种心态,容易延误治疗,导致抑郁情绪变本加厉。

三、分辨抑郁心情与抑郁症

随着网络资讯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抑郁症存在很多误解,容易将抑郁症与抑郁情绪、抑郁心情混淆。

抑郁症与正常人的心情不好、心情压抑不是同一回事,所以不要简单地把生活中抑郁心情判断为抑郁症。

抑郁症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抑郁症患者症状有很多。除了心情不好外,还会出现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兴趣丧失、意志消沉、反应迟钝、自责、疲惫等状态,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想要自杀等;

第二,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几乎是每天出现,持续时间至少两周以上;

第三,社会功能受损,如无法工作、学习,不能与家人正常相处,不能生活自理,不愿跟人来往,甚至害怕出门。

四、大学生出现抑郁情绪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一)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它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学校的内部及周边的环境。面对这样的变化,大学生一时较难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失衡,从而导致心理紧张、烦闷、抑郁。

(二)人际关系矛盾

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又具有鲜活个性的学子们,人际关系矛盾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深感人际关系复杂而孤独压抑。

(三)物质贫困

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除了学习上的竞争外,还要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

(四)失恋

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很常见,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

由此来看我们在大学生活中更要积极向上,坚强勇敢,沐浴阳光,多做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出现抑郁情绪也不要慌张,可以及时的向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求助,携带着一卡通去主楼e0206预约咨询。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这种情绪,要多多陪伴他,理解他。你的陪伴和支持是他对抗抑郁的最大力量。最后愿大家都能有远离抑郁阴云,活在明媚阳光下。

上一条:我校大学生心理委员联合会朋辈部开展第八届读书分享会
下一条:我校举办第五期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提升培训会

哈尔滨市松北区浦源路2468号 P.C:150022  黑ICP备05006845号


Copyright © 2020 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