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工部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中共黑龙江科技学院委员会 黑龙江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作者:  发表时间:2015年04月30日 14:27  责任编辑:李荣坤  来源: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全面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黑发[2005]27号),结合我院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将“大德育观”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总体要求

1、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应该看到,强烈的爱国之情,炽热的爱党之心,是我院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有理想、有道德、讲学习、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是我院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同时,关注和解决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取向、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任务十分繁重。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增强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提高教师自身的示范性,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加强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为保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实效性与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生命线,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既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力量,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进行自我创造,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健康成长成才。(3)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理论教育与指导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引导学生学习理论、指导学生行为与检查学生言行三者有机统一。(5)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宗旨。正确处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从学生利益和需要出发,切实为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6)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要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变化,讲个人成才、讲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知党史、懂国情,掌握和践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从培养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出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学生党员起到政治导向、思想引导、学习榜样、工作表率、生活模范作用。(2)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心中有祖国的意识。教育学生发扬“求真求实、创业创新”的优良校风,牢记“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把个人成长进步放在国家大环境里考虑,为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光荣使命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3)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遵循“四文明”、“四有”要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处事、言行规范、守法守纪,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教育学生远离不健康思想、远离不文明行为、远离盲目攀比消费、远离违法犯罪;在学生中提倡友爱互助、提倡修身养性、提倡文明使用互联网,具备文明生活学习的基本素养。(4)从提高知识、能力与素质做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及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机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国际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引导学生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掌握本专业前沿思想和知识动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5、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要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工作融为一体。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院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融合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宏观背景,把原有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等分离培养的体制转变为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规划、综合研究、相互结合的一体化培养体制。(2)激发全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活力。①全院各单位都要增强主动做好学生工作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做到心往育人上想,劲往育人上使。包括临时用工在内的全院教职工都要从育人事关切身利益、学院生存发展的高度,从提高标准和改进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出发,持之以恒地做到岗位达标,争创一流,真正形成“领导带头抓、部门间协调抓、教职工立足岗位达标认真抓”,有利于“三育人”工作开展的良好局面。②广大教师要以成为“教书育人专家”为努力方向,把面向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事,既要提高业务水平,又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及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③班主任要认真履行职责,既要增强理性思维,提高工作质量,又要善于做后进学生工作,因人施教;既要严格执行学生工作制度,加强管理,又要抓好学风建设,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形成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氛围;既要注重发挥班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要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④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要把教书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表彰。⑤机关处级干部要坚持联系班级制度,经常深入班级,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学生生活的顾问。⑥教辅、后勤人员要努力为学生办实事好事,使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3)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全程育人的德育实践体系。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不同阶段要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分年级细化德育目标,实现由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要求向推进德育实践上延伸。(4)全方位整合好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和谐关系,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尤其要依靠家庭力量,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挖掘教育资源,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6、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除了主干课,还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拓宽教学领域;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专题研究、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形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贯彻始终。同时还要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加强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开展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结合起来。要利用形势任务课、党校、团校、理论学习小组等,进一步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引向深入,使其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使学生在运用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的提高。

7、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他们在政治信念、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成才的重要影响,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发挥其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上的思想先导作用。

8、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始终,拓宽其覆盖面。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实践性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创业创新精神,加强基础文明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好形象,取得拓宽专业知识与提高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的双丰收。

三、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9、创新德育模式,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以德育为核心,搭建德育实践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确定德育实践的主题,探索分层次递进式系统化的德育实践体系,把德育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锻炼、行为表现相结合,坚持四年不断线,全面加强德育工作。

10、在严格管理中服务学生,规范学生行为。(1)坚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做到“以教领先,以管保教,服务在前”。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由重管理向在服务学生中体现教育管理上转变,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2)要坚持学生工作制度,将“四文明”、“四有”落到实处。要严格执行《学生管理规定》,在加强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在提高水平上投精力,在形成各二级院(系)自身特色上求突破。(3)加强道德行为考核,注重德育效果。在坚持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完善学生德育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德育学分,跟踪考核学生思想道德、自律行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现实表现并刚性化,对德育考核不达标者,实行重修或淘汰。(4)抓考风,促进学风建设进一步好转。要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将考试不违纪、不作弊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5)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系统性。要坚持规律性工作提前做、倾向性工作重点做、特殊性工作细致做、个别性工作单独做、反复性工作耐心做。(6)依法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要健全完善有关管理制度,既加强对学生严格管理,又保证学生正当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11、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利用信息技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校园网建设,既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服务,又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和学生工作网站及学生电子档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的现代化。

12、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围绕学风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1)营造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学风环境。要通过抓纪律、树立各种典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等,不断增强学风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与推动力。(2)要突出“以崇高理想塑造学生、以高尚精神鼓舞学生、以高品位文化陶冶学生、以精品活动引导学生”这一主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聘请文化名人、学者举办讲座,举行各类体育比赛,深入开展诸如“新生思想文化教育节”、“江畔之春文化艺术节”等品位高、覆盖广、效果好的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发挥大学生军乐队、仪仗队和艺术团等作用,优化育人环境,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3)以“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服务实践团等为载体,利用寒暑假、“五一”和“十一”及“双休日”等,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设立课外学分,开辟产学研途径,引导他们深入农村、厂矿、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并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业创新相结合,培养职业道德,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提高实践技能。(4)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对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活动,支持研究生自主创业。要以大学生科协为依托,以“收获金秋”科技创新节为载体,通过奖励有发明创造的学生、参加全国全省高校科技竞赛、鼓励学生科技立项、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开展创业创新等活动,激发学生科技意识,增强学风建设的推动力,营造学术科技主导校园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

13、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要突出主题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坚持抓好每学期开学初的首周教育、阶段性和每学年开展的主题思想教育。要按照年级、区分层次做好超前教育引导、同步教育开导、善后教育疏导。要注重导向性,通过树立各种典型抓好教育。(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为主渠道,以院、二级院(系)、班级工作网络为支撑,以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为主线,全面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同时,建立心理健康诊断制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网络监控平台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要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包括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在内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方面的培训,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3)要关心爱护贫困学生,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排忧解难。要认真落实“奖、贷、减、免”政策,进一步抓好“五助”工作,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解决后顾之忧;实施“指一联一帮二”工程,形成“人人关心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作用,抓好扶贫的同时,更要注重扶志,使特困生自尊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责,自强而不自弃,自立而不怨天忧人。(4)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与教育,指导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职业生涯设计与教育体系,开展模拟职业实践活动,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建成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创业与就业能力。按照党委提出的“拓宽市场、规范管理、目标分解、优化服务”的要求,构建以“全程化、全员化、常年化、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工作体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率处于先进水平,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四、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4、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1)积极创新培养途径,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要坚持“四早一抓”(早启蒙、早教育、早建队伍、早配备培养人,抓典型)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本专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工作,做到本专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使大学生党员比例达到8.5%左右。要切实加强对研究生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不断壮大积极分子队伍;要积极慎重地做好研究生中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今后五年,研究生党员的数量要基本保持在研究生总数的35%以上。(2)坚持党的先进性标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认真抓好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在实现政治素质高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实现专业面宽、基础知识扎实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身心素质和基础文明修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积极引导、带动青年学生成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积极创建有效载体,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要推广学生党员实践“三个代表”责任区等经验,创建更多的学生党建工作实践载体。

15、加强团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要全面加强团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使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使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有新的突破;使大学生勤工助学渠道有新的拓展;使团组织自身建设有新的增强。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研究生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院团委的指导下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和丰富多彩活动,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16、加强班团集体建设,在严格管理中搞活。按照班团建设条例,持之以恒地抓好班委会、团支部建设,使其真正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建立班级评估制度,推动学风建设,搞好网络检查,提高“四文明”建设水平;以班、团为主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寻求有效载体,通过开展自律免检班级、宿舍创建活动,使其成为展现学生自律能力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

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17、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选拔。要从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党员和优秀共青团员中选拔那些品学兼优、有一定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热爱学生工作、品行端正的优秀毕业生,也可从优秀教师、青年干部中选拔那些为人师表,在学生中威信高、有工作能力、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专职学生工作干部。

18、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教育与培养。(1)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做到辅导员持“三证”(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人)上岗,培养一批专家型、职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2)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他们要承担一定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形势任务课教学任务,保证有条件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工作量。专职工作人员给学生开设的党、团课,学生及学生干部培训课,指导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各种讲座以及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德育答辩等都应按一定比例折算为教学工作量。(3)支持并鼓励40岁以下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修有关课程,并按专任教师有关政策执行。(4)要注重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岗位锻炼,同时还要提供机会选拔优秀人员参加国内外业务进修,定期组织他们开展学术交流,社会考察与调研活动,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19、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待遇和管理。(1)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按教师系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继续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并单独划拨职数,保证他们的职务结构合理并与其它学科门类的教师职务结构相当。(2)要积极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副处级以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列席学校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阅读相关的发至县团级的文件。(3)班主任(导师)津贴100元/月,根据考核结果按等级发放。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配备的比例要求,对于缺编运行的,按实际工作核发缺编津贴。(4)要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纳入优秀教学、科研成果评审范围。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享受同级优秀教师待遇。(5)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一般不少于4-5年;兼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一般为2-4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上岗即享受副科级待遇。正科级任职满五年,经考核,政绩突出的可晋升为副处级辅导员,政绩特别突出的,可破格提拔。(6)要对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予以重点培养,具备条件的,可提拔到学院相应的领导管理岗位上。做到在动态中不断优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保证出口的畅通,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20、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按照“十个一”的要求,加强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思想和作风建设,做到让学生满意,让组织放心。要建立联系学生与家长制度,经常深入学生中,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21、健全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保证学生工作协调开展。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下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月一次例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研究措施,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检查、评估二级院(系)的学生工作。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各二级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机关人员联系班级,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优秀学生联系宿舍或后进学生的“五级助学制”。从而形成党委和行政统一规划、学工部(处)组织协调、各二级院(系)具体实施、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按职责层层负责的学生工作体制。

22、进一步明晰职责,将学生工作重心向二级院(系)下移。在坚持学生工作体制的前提下,学工部主要宏观协调、指导全院学生工作,起组织、推动学生工作落实的作用。各二级院(系)要肩负起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从二级院党委书记、系党总支书记到辅导员和班主任,从二级院院长、系主任到教师都要进一步增强育人责任感,真正将育人任务分解到办公室和教研室、指标落实到每名教师,形成教学围绕育人开展、人人重视学生工作、人人自觉为培养人才做贡献的新局面。

23、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学院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费不低于学费的3%;共青团工作经费生均不少于20元;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生均不低于5元。在现有的编制内,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工作干部;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

24、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查和评估,为提高学生工作水平提供制度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二级院(系)为基点开展,学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领导和指导,突出工作的协调、检查与评估。逐级考核二级院(系)、部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把单位和个人工作的实际成效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挂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合格的单位不能参加评优评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合格的个人不能参加职称评定、行政晋级和评优评奖。经考核优秀的,要及时予以表彰;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要加强教育,限期整改;对不胜任工作的,特别是所在系、所在班由其所负责工作,出现影响政治及学院全局稳定的事件,学风建设存在严重问题,学生间伤害性打架、重大火灾等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完善并落实好学生工作考核细则,特别要严格执行已修改通过的有关制度、规定,激发育人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克服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

25、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要研究学生规模扩大、学生层次增多等条件下学生工作的新机制,寻找学生工作规律,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时代感;要研究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加大运用网络实施思想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工作的现代化水平;要继承我院重视学生工作的传统,进一步巩固学生工作特色;要加强学生工作前瞻性研究,在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有所突破;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中共黑龙江科技学院委员会

                                                        黑龙江科技学院

                                                          2006年1月20日

上一条:黑龙江科技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哈尔滨市松北区浦源路2468号 P.C:150022  黑ICP备05006845号


Copyright © 2020 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