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工部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服务   >   资助服务   >   正文

关于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作者: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21日 10:39  责任编辑:李鎛洪  来源:   点击数:

公平的教育,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实现梦想、获得机会的最佳途径。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释了激动人心的“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为大力宣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展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也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青春奋斗风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决定联合举办“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活动主要内容

(一)本次征文活动的口号是“中国梦·谁的青春不奋斗”。征文主题是“助学·筑梦·铸人”。

(二)征文起止时间:2013年10月至11月20日。

(三)征文要求

1、征文活动主要面向我校国家助学政策受助学生(含在校生及毕业生,以下简称“受助生”),撰写自己的青春奋斗故事;同时欢迎受助生的同学和学校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以受助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为核心,撰写相应征文。

2、题目不限,体裁为记叙文,一般每篇集中讲述一位受助生的故事。无论征文核心人物是作者本人还是他人,均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突出人物个性和独特经历,传递正能量。提倡短小精悍,文风平实,字数不超过2000字。

3、作为征文核心人物,在校受助生必须学习刻苦,生活俭朴,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形象良好;已毕业助学贷款受助生必须能够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工作业绩突出。

4、征文须保证从未在其他刊物上发表;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资格。

5、本次活动组委会对所有获奖作品拥有使用权。

6、 投稿方式:2013年11月20日前请将文章Word电子档以及个人信息表(表样附后)发送至hkjzz@sohu.com,主题请写“征文投稿”,文章命名:学院+姓名。本次投稿无需要提交纸质版,投稿期间,我们安排专人处理稿件,对收到的稿件我们都会人工一一回复稿件收到确认函,若投稿后两天未收到回复的同学,烦请重新投递。

二、征文表彰

此次活动设两级表彰:校级表彰和全国表彰

校级表彰:学校2013年11月底组织征文评审,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

全国表彰:学校评选出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将推送至全国资助中心参与全国征文评审。2013年12月,经由征文评审委员会评审,选出特别奖1名,青春励志奖50名,杰出奖20名,优秀奖100名,优秀组织奖50名。1名特别奖获得者将受邀参与“彩虹桥”中外学生文化交流项目,于2014年暑期出国学习和交流;50名青春励志奖获得者将获得在中国银行的实习机会,实习结束后由分行行长撰写实习评价;杰出奖和优秀奖除稿费外,还将获得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颁发的证书;50名组织奖的获得单位将获得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颁发的证书。活动将邀请部分获奖代表前往北京参加颁奖大会。

本次活动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各省、各中央部属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协办。优秀文章将刊登在中国青年报和中青在线网站上,并由中青报官微、中青报大V等联合推广。

注:奖项授予对象

特别奖:在校受助生;青春励志奖:在校受助生及在校受助生同学;杰出奖、优秀奖:符合条件的所有投稿人;优秀组织奖:省区市(含计划单列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全国各高校。

                                                      学生处

                                          2013年10月21日

投稿人基本信息表

学号

姓名

学院

班级

联系电话

文章标题

 

 

 

 

 

 

 

 

上一条:我校在“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宣传评选活动中喜获佳绩
下一条:考取研究生学生办理展期协议流程

哈尔滨市松北区浦源路2468号 P.C:150022  黑ICP备05006845号


Copyright © 2020 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